第九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賦能提質
為進一步提升山羊絨產業檢測技術水平,優化產品品質,持續增強行業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羊絨產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7月19日,由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羊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第九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行。會上,由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山羊絨專業委會組織起草的《綿羊毛、山羊絨及其他特種動物纖維檢驗檢測中未明確事項技術處理指引及建議操作指南》對外發布。
會議由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劉焱、副秘書長張書勤中英文雙語主持。
多元創新 檢測賦能新質發展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劉克致辭時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山羊絨生產國和出口國,山羊絨產業意義重大,山羊絨公證檢驗制度經長期探索建立,2024年完成了一定量的山羊原絨和分梳山羊絨公證檢驗,且在推行后規范了市場,促進了產業發展,同時檢驗制度和技術水平也在不斷完善提升。未來,中心將從擴大覆蓋范圍、優化服務、修訂標準、升級技術、建立證明商標等方面推動山羊絨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山羊絨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學院博士、講師付馳宇介紹了基于圖像識別的羊絨羊毛纖維鑒別技術的研究進展。目前,該技術能自動提取并識別纖維表面形態特征,能客觀、快速地鑒別羊絨羊毛纖維,僅需處理 5000 張纖維圖像即可完成模型訓練。針對當前存在的先驗能力不足、成像條件受限等挑戰,團隊提出未來將通過建立全產業鏈樣本庫、統一圖像采集平臺等方式持續升級模型。
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總工程師李曉梅介紹了近紅外凈絨率檢測技術的深化與國際標準進展。她表示,凈絨率是評定山羊原絨品質性能的重要質量指標,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可實現對山羊絨凈絨率的快速檢測,同時使用手動方法進行校準和數據庫維護。近紅外檢測技術與手動方法配合使用,可顯著提高山羊絨凈絨率的檢測效率。
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曹楚鳳表示,當前,動物纖維制品受損現象加劇,化學污染、機械損傷等因素影響產品質量與消費者健康。但損傷動物纖維鑒別存在技術不成熟、缺乏快速準確方法、行業標準不完善等問題,給市場監管帶來挑戰。鑒別損傷動物纖維原則要把握鱗片損傷先排查褪色或前處理原因;能鑒別具體種類的,出具種類并備注異常;無法鑒別則出大類名稱并備注異常。
北京和眾視野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黃智宏以多個案例介紹了AI技術在多個毛絨檢測項目中,能有效實現降本增效并提升測試穩定性。隨著AI技術的應用,其在更多混紡測試中有望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毛絨檢測行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的方向發展。但AI技術并非全能,需要結合具體的測試項目建立使用原則。未來有更多的測試項目可以運用AI技術,需要方法標準的同步。
澳大利亞羅比蒂克視覺有限公司總監托馬斯·赫格蒂結合應用實踐,就OFDA 技術如何應用于羊絨產業進行了分享。他表示,OFDA作為光學直徑分析儀,使用CCD攝像頭和特殊的LED光源拍攝纖維圖像,是世界領先的圖像處理軟件,主要分為OFDA2000和OFDA4000型號。其中,OFDA2000主要用于纖維直徑檢測、產量測量等,中國和歐洲采用相同的測量技術,可確保結果一致可靠。OFDA4000主要是長度測量,可了解不同纖維混紡對細度和長度分布的影響,精確計算短纖維百分比等。
西安交通大學領軍學者/陜西科技大學原校長馬建中表示,未來皮革是相關領域交叉融合的代表性物質,以解決環保、功能智能及應用受限問題為任務,具有科技創新主導,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點,依托多種技術,目標是實現行業“再升級”,呈綠色、高端、智能趨勢,涵蓋多“皮革+”內容,應用新場景涉及品質生活、醫療健康、軍工航天、文物保護等。后續需多維創新,推動行業轉型。
寧夏新澳羊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車麗介紹了企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實踐。近年來,寧夏新澳以綠色低碳為核心,從生產、溯源、原料、回收、化學品安全及碳排放量化六大維度,構建起全鏈條可持續發展體系,為羊絨行業高質量發展樹立標桿。她表示,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生產鏈,除產品本身之外,還要提供與消費者價值觀相契合的包括材料、生產、福利、環保、化學品安全等公認證明信息,以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情緒價值需求。未來,公司將持續深化可持續發展實踐,引領羊絨行業向更環保、更負責任的方向邁進。
全國紡織品標委會羊絨分標委會秘書長孟令紅就綿羊毛山羊絨相關國際標準化涉及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毛紡織(IWTO)等組織進行了介紹。她表示,二者在成立時間、宗旨、標準體系上各有特點,中國在IWTO中發揮著積極作用。ISO和IWTO有規范的標準制修訂程序,確保標準科學適用。國內羊絨制品分標委積極開展國內標準化工作,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其秘書處單位主導或參與多項國際標準制修訂,極大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薛元介紹了研究團隊在基于顏色模型的智能配色及全色域混色紡紗技術領域取得的成果。該技術突破了傳統色紡紗領域未形成多色系配色體系與數字化配色模式的瓶頸,構建了全色域配色理論與顏色預測系統。目前,該技術已成功紡制出七基色羊絨全色域混色紗、多通道精細混棉彩色紗等產品,并應用于段彩竹節紗織物、漸變色紗織物、彩色紗大提花織物等多種紡織品,為服裝、家紡等領域提供了更豐富的色彩選擇。
赤峰東黎羊絨技術質量部總經理李星就山羊絨副產物的創新開發與綜合利用的現狀和趨勢進行了分享。他表示,羊絨脂含有脂肪酸、甾醇、不皂化物等物質,具有保濕、舒緩、修復等特性。羊絨脂因其獨有特性在化妝品領域應用很早,深受消費者青睞,但一直未產量化。隨著羊絨脂鑒別技術和相關標準的逐漸建立和成熟,未來羊絨脂化妝品將很快面市,市場前景看好。其核心品類主要有:洗手皂、洗發露、護發素、身體乳液、面霜、護手霜等。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時尚與服飾科技事業部副總監蘇健就時尚及羊絨行業ESG 績效提升與實踐進行了分享。他介紹,ESG涵蓋環境、社會、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羊絨行業需重視ESG績效提升。國際上,歐盟法規最嚴,美國有波動,新興市場靠綠色金融崛起,中國正持續完善政策。羊絨行業可通過可再生能源、材料創新等節能降碳,如牧光互補和低壓無水染色技術推進;可持續羊絨需遵循降低碳足跡等原則。
內蒙古牧之源農牧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百川介紹了商標和質檢雙重保護對產業的重要性。近年來,阿爾巴斯山羊絨產業通過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與產品質量檢測雙重保護機制,實現了提質增效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阿爾巴斯山羊絨產業將進一步強化雙重保護機制,完善條例保障與全流程規范化操作,優化檢測技術以提升指標科學性,加大品牌保護力度,推動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階段邁進。
蒙古科技大學羊絨專家、副教授、巴德馬納揚布·蘭吉爾博士就蒙古國羊絨產業的發展現狀、政策支持和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享。他介紹,蒙古國羊絨資源豐富,80%的羊絨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亟需提升產品附加值,進行產業鏈深度開發與生產。在蒙古國,可持續性并非一個新概念,受環境限制,牧民每年會根據季節變換而遷移。為了保護羊絨品質和推動羊絨產業繁榮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活力。他希望中國優質企業與蒙古國企業加大合作,共推羊絨產業可持續發展。
優秀論文發布 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劉馨丹發布第九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優秀論文推選結果。本次研討會共征集論文 30 篇,經中毛協組織專家,根據創新性、實用性、科學性、邏輯性,以數據準確,用詞規范,條理清晰為基本原則,專家組表決通過《幾種特種動物纖維外觀形態的鑒別》等 7 篇論文為優秀論文,表決通過《羊毛羊絨纖維鑒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等 10 篇論文為提名論文(名單附后)。
檢測《操作指南》發布 專題對話深度解讀
針對目前毛紡織行業內關于綿羊毛、山羊絨及其他特種動物纖維,在檢驗檢測過程中暫無統一處理依據的疑點問題;因操作和判定尺度不一致,導致檢驗檢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難點問題,為此,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山羊絨專業委會組織起草了《綿羊毛、山羊絨及其他特種動物纖維檢驗檢測中未明確事項技術處理指引及建議操作指南》,并在會上進行了發布。
會上,由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劉焱主持,特邀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主任王莉,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內蒙古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絨紡事業部副總經理高麗忠,天祥(天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高級技術經理陳繼紅三位專家,分別就五大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一是純羊絨制品檢測報告和建議纖維含量標注的有關問題;二是《分梳異質綿羊毛》團體標準研制及標準體系協調配套問題;三是超粗纖維在絨類制品中的含量判定標準;四是纖維手排長度測量的操作規范統一;五是非絨山羊纖維的檢測報告處理建議。該指南作為行業推薦性技術方案,重點關注檢測差異較大的共性問題,通過行業普遍認可的優選解決方案,推動并促進我國絨毛檢驗檢測水平進一步提升。協會表示將持續收集實踐反饋,動態更新指南內容,并建議全行業共同參與技術規范實踐,促進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1
創新驕陽向沃野——吉林化纖集團召開第六屆創新大會重獎55項創新課題成果及創新個人 2025-07-31
2
07月31日逸盛大化PTA為5000元 2025-07-31
3
7月30日生意社丙烯腈基準價為7850.00元/噸 2025-07-30
4
7月30日生意社錦綸DTY基準價為14320.00元/噸 2025-07-30
5
7月30日生意社皮棉基準價為15557.50元/噸 2025-07-30
6
7月30日生意社滌綸POY基準價為6881.25元/噸 2025-07-30
7
07月30日逸盛大化PTA為5000元 2025-07-30